应用型本科高校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教育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学术型高端人才,也需要大批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护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在面对社会人才需求基础上,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护理学人才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加强。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护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日益严重
受传统研究型大学办学路径影响,目前高校盛行学术指导评价,科研成果往往成为高校教师晋升的主要考核指标,使得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改革及创新动力,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不够,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投入比呈显著性差异,呈现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1]。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单纯的“学术型”追求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目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高校都是由专科院校升本或是合并调整而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和学术研究型高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素质、能力、创新”为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向传统学术型高校看齐不仅丢失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会导致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陷入困境。对于应用型高校,必须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能力为导向的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像“一流大学”一样培养出“一流人才”[2]。
(二)以传统课程体系为主,缺乏创新创业培养
传统的课程体系片面强调了学术专业性的培养,把教学与市场需求割裂开来,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大多受传统教育影响,授课以传统的“讲授型”为主,教师往往受限于教材本身的限制,填鸭式教学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锻炼[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护理学专业为例,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有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要有应对突发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很多本科高校只重视课堂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且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接受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培训,很难为学生分享经验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融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逐年不断扩增,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已从之前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很多高校毕业生存在“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就业率低,关键因素就在于这类高校的毕业生既没有学术研究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又缺少高职高专类院校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办学过程中,普通高校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办学同质化,与社会需求脱轨。目前,受“重学轻术”传统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执行中侧重于理论教育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始终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明确培养定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符合国家对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符合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为目标,才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4],只有这样,普通本科高校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护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始终以社会为导向。目前,护理学专业主要依托于医学,在实际工作中遵从医生医嘱,运用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患者。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护理学人才的培养要时刻确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拓展产教融合的特色化发展方式,重视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