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0 引言
小儿肺炎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儿童呼吸内科疾病,其主要指小儿由不同病原体入侵感染导致肺部出现炎症的情况,该疾病病发会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会诱发心衰、脏器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以此危及患儿性命。随着我国婴幼儿比例的增加,该疾病病发率愈来愈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婴幼儿群体健康水平[1-3]。本文通过对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意在为提高该疾病临床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各50例患儿,其中研究组患儿年龄2~9岁,平均(6.)岁,平均体重(21.)kg,男女比例5:5。对比组患儿年龄 3~10岁,平均(7.)岁,平均体重(21.)kg,男女比例5:5。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儿均符合WHO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儿及其家长均知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器官发育延缓者。(2)患有其他脏器疾病者。(3)患有遗传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对比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其中包括健康知识宣传: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长行疾病知识宣传,通过对病因、病程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宣传教育,以此提高其家长对该疾病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医患配合度。体征监测: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立即对患儿呼吸频率等体征指标进行监测,并实时记录相关数据,在其体征指标发生较大波动时,需立即告知医师,并展开相应的处理治疗。
1.2.2 研究组
研究组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其中包括健康心理教育: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低,其在病发后极易出现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联合患儿家长或成功治疗案例宣传等措施,帮助其舒缓紧张的情绪。健康生活护理:护理人员需针对患儿日常饮食习惯,为其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叮嘱患儿避免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充足。此外,还需叮嘱患儿保持一定的运动,在家长的监督下可进行轻度运动训练,以此提高自身免疫力和循环代谢能力。药物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叮嘱患儿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通过引导暗示的方法,让患儿明白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且在其初次用药后,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如存在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住院时间、止咳时间等住院指标,住院指标严格参考临床资料,确保数据统计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对比数据见表1,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干预治疗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止咳时间均低于对比组患儿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住院指标对比(±s, d)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止咳时间研究组 50 8. 5.对比组 50 14. 9. t 11.063 9.151 P 0.001 0.001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群体高发疾病之一,该疾病不仅会导致患儿相应的脏器功能受损,还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小儿肺炎病因颇为驳杂,细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入侵感染均易导致该疾病病发,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窘迫、咳嗽、发热等。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药物控制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患儿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治愈性较高[4-7]。
该疾病病发主要群体均具有年龄低、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普遍较低,以此直接导致其配合度降低,在医师展开治疗时,患儿的各种行为均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采用护理的措施,提高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中重要的护理手段之一,其通过针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期间风险因素对患者展开一系列健康教育措施,以此降低患者患后治疗期间的风险因素,进一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将其应用在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治疗中,其对患儿展开健康心理教育、健康生活教育等措施,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依从性,使患儿能够主动配合医师展开治疗,最终提高小儿肺炎临床治疗有效率,使患儿后期康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