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第二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科研课题为中心、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基地、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立体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中心静脉导管即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救治过程中。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成为护士必须具备的技能。我们前期在首都医科大学高职学生中开展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取得了丰厚的教学成果。教师通过第二课堂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收集了大量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临床护理实践打下基础。然而,大多数临床护士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能并不符合要求且无相关评价标准。因此,本研究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对临床护士开展技能培训,并通过理论及技能考核进行效果评价,旨在进一步规范临床护士的操作,探索适合临床的护理技能培训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7年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58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纳入标准:均在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工作3个月以上,2017年1—12月均在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工作。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9人,年龄21~44岁,平均(27.)岁,工作年限中位数为6年;实验组为29人,年龄21~46岁,平均(29.)岁,工作年限中位数为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及2016年每季度业务考核平均成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参加科室业务学习。安排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每次以讲座形式集中授课20分钟,内容为静脉治疗相关知识,共授课4学时。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2.1 教学目标 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相关知识及规范要求,熟悉中心静脉导管每日评估技术知识内容及要求,掌握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原则和操作方法,掌握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原则和操作技术。
1.2.2 教学内容 理论培训2学时,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相关知识及规范要求、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流程;实践技能培训8学时,包括每日评估技术、冲管与封管技术、敷料更换技术。采用技能讲解与演示、模拟训练、临床综合演练有机结合方式,其中技能讲解与演示2学时,模拟训练4学时,临床综合演练2学时。所有模拟训练均采用工作坊形式,由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的4名教师承担培训任务,其中2名教师是静脉治疗专科护士。
1.2.3 教学过程(1)第一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相关理论知识。发放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讲义,播放教学视频,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护士针对临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培训教师咨询。教师将教学视频发送给护士,供其日常学习。教师根据护士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
(2)第二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每日评估技术。要求护士熟悉每日评估的内容,并对不同位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评估。课前教师检查护士对评估要点的掌握情况,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护士分为4组,每组分配1名教师,带领护士进入病房为已选定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评估,并记录评估内容。结束后,护士反馈,教师点评。
(3)第三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冲、封管技术。护士分为4组,每组分配1名教师,借助导管模具(中心静脉导管模具、注射器、混有颜色的自来水及盛水容器)进行模拟训练。先由教师示范,再由护士操作,每人至少练习10次。一名护士操作时,其他护士监督其操作是否规范,及时提出意见。教师从旁指导,直至护士掌握正确冲、封管技术。每组选出一名护士,进病房为已选定患者进行冲、封管操作。结束后,护士反馈,教师点评。
(4)第四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敷料更换。将护士分为4组,每组分配1名教师,借助模具进行模拟训练,内容包括撕除及粘贴敷料的手法、消毒要求等。期间由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强调操作时的无菌技术,直至完全掌握。之后4名教师分别带领护士对已选定患者进行敷料更换。结束后,护士反馈,教师点评。
(5)第五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综合演练。首先护士集中观看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教学视频,教师答疑。之后4名教师分别带领一组护士对患者进行实际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综合演练,包括评估、冲管、封管、敷料更换等全部操作过程。结束后,教师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护士共同讨论、反馈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讲解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评价标准,指导护士观看视频,规范操作,做好考核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