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框架下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探索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最后关键阶段,是指导护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生的临床实习效果,需不断提高护理临床教育水平[1]。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然成为引发产业创新,引领新兴业态的强大引擎。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互联网+”的时代[2],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将技术知识归纳到老师的知识结构之中,提出合并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TPACK成为信息技术时代全新的教师知识框架[3]。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TPACK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临床带教模式进行了新的尝试,提出基于TPACK框架下临床护理新带教模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实习的120名护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人。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进行护理临床实习,总实习时间>8 个月;②学历专科及以上;③自主同意。排除标准:①不参加临床病房实习;②学历为中专;③中途退出实习或转其他医院实习;④不愿意参加此次研究。两组护生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年龄(岁) 学历(例) 专科本科观察组.对照组.>0.05>0.05>0.05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带教方法,由总带教分配给各位带教老师,参考教学大纲,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全部教学内容,每周进行1次护理查房。老师主导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1.2.2 观察组 采用基于TPACK框架下临床护理新带教模式。
1.2.2.1 第一阶段: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TPACK教学能力 ①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TPACK水平进行准确有效的测量和评价。调查表评价法:采用李克特量表要求本研究参与者自我检测TPACK的水平。通过开放式问卷、绩效考核、深入访谈和课堂评分来测评研究参与者的TPACK水平。②对护理临床带教老师进行TPACK相关知识的培训。
1.2.2.2 第二阶段:TPACK框架下护理临床新带教模式的实践 ①带教内容导学阶段:护理部总带教老师给各病区带教老师发布带教任务,带教老师参考教学大纲专业培养方案确定带教的主要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制订带教计划和带教内容大纲,其中包括带教方法、学生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等;同时要让护生明确老师的带教计划、学习目标、学习要求。②带教老师指导护生研习内容阶段:带教老师给护生发布任务,成立护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通过复习教材理论知识、网络资源搜索、临床实际调查、组内研讨这4个途径来发现问题。这样让护生通过学习共同问题来解决个性问题,发现共性问题,并提交给带教老师。师生共同建立研习内容问题发现评价机制。③带教老师定期组织护生业务学习:带教老师通过收集/分析护生的预习问题,参照TPACK核心要素,从中精选一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定期组织科内业务学习,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带教老师再根据本次研讨的内容布置实习护生下一阶段自主探究的任务,以便于开展实习护生后续知识拓展、提升培养计划。④临床应用阶段:护生跟着带教老师分管病人,护理操作期间,带教老师指导实习护生运用研讨内容中学到的操作技能、沟通技巧,进一步掌握专科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1.3 评价方法 在4周实习结束后总带教负责护生的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其成绩满分为100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观察组进行问卷调查,该表分为临床护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 4 个维度。每个维度按照好、一般和差3个等级划分。观察组出科前总带教集中发放60份调查表,采用不记名方式独立填写,当场全部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操作及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护生在实施前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
表2两组护生理论及操作成绩相比较分组别人数 理论考试成绩 实施前实施后 操作考试成绩 实施前实施后观察组6081.对照组6083.值-
上一篇:临床护理双师型教师压力源分析
下一篇:民办护校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管理探索